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8 8 篇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一)
感悟民族脊梁的家国情怀
—— 学习科技工作者于敏的无私奉献精神
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 1 月16 日在京去世,享年 93 岁。于敏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 年,于敏开始了长达 28 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此,世间少了一个奔跑的人,天上多了一颗闪耀的星。
回望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无数个像于敏这样志虑忠纯、艰苦奋斗的大国工匠,秉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追赶精神、敢闯敢试的攻坚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才挺起了科技强国的民族脊梁。站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纪念于敏,就是要以他为榜样,矢志不渝地为中华民伟大复兴而奋斗。
把人做“ 大” ,为国为民思奉献。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志不同的是,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日本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评价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他有些
遗憾地说,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把人做“大”,对党员干部而言,就是要不忘党和国家培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强大紧密结合起来,多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什么。要牢记为民之志,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在新时代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还要常怀律己之心,筑牢堤坝、扎紧篱笆,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一个“大写的人”。
把事磨精,砥志研思钻技术。于敏潜心科研,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学科的国际前沿,得到外国专家高度评价;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为成功研制氢弹奠定了重要基础;初心不改,继续工作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培养新一代年轻人才。把事磨精,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心无旁骛专注手中的工作,把事做精做细做实。以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工作本领,善用创新思维,走在时代最前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名看淡,宁静致远悟真 谛。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言拒绝。为了完成组织交待的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他曾隐姓埋名 28 年。他说,“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
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之中,人生足矣。”把名看淡,就是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持平常心,不骄不躁,正确处理“多与少”“远与近”“重与轻”的关系。少与他人争是非,多向群众取真经;少计较个人成败得失,多为党为国排忧解难;把眼光放远一点,把责任拉近一点,把事业看重一点,把权力看轻一点。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二)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 89岁高龄的于敏。
从于敏身上,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三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从事国防科研事业。面对艰苦的环境、简陋的设备,他无怨无悔,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用世界上最短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氢弹,筑就了新中国的国防基石。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标杆和学习楷模。
他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单调的日子里,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潜心于氢弹的研究,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功研制出属于新中国的氢弹。正是这种把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爱国精神,正是这种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潜心于伟大事业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仍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让我们对这位科学家肃然起敬,礼赞不已。他,长期默默无闻“隐身”于幕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以超强的韧性和耐力投身科研,以毕生精力攻克世界顶尖难题。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劳动价值,用锲而不舍的进取演绎精彩人生。这样的崇高境界,感召人们心系国家、热爱事业,用实干奉献担当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
从于敏院士的事迹看,我想说,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需要于敏精神:
学习于敏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回顾我们党已走过的 90 多年风雨历程,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党始终都是以树立大局意识为重,团结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英勇卓绝地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奇迹创造另一个奇迹。这也充分说明:树立大局意识是实现团结、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几十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核事业发展的大局毅然选择对家人“隐身”、对社会隐姓埋名,这难道不是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吗?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因此,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既是新时期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学习于敏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需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无私行动。毫无疑问,于敏就将执着坚守作为一种追求,将求真务实当作是无声的语言,把为党和人民服务看作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在国内当时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但他始终孜孜以求,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他拼命学习,秉承“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原子弹与氢弹”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破国外重重封锁,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也正是因为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坚持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创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更是要以于敏为样,立足本职,深深植“根”于对党和人民负责,用脚踏实地、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党分忧,为民服务。
学习于敏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我们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能打胜仗、敢打胜仗、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毫无疑问,耄耋之年的于老就是坚持奉献精神的典范。作为共和国建设初期的一名共产党员,于老把无私奉献当作是指导自己的有偿行为,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为此,新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于老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因为自我们站在党旗下宣誓那一刻起,就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就义无反顾地代表着党的先进性,也就理应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彰显自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大爱之“气”。
学习于敏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其实,群众看党员干部好不好,最关键的就是看领导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是党员干部做人之根本,倍受国人敬仰的于敏老师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虽然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巨大的贡献,但他却自认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到淡泊名利实属不易,又在一辈子淡泊名利中取得辉煌成就更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要以于敏为样,学习他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用“五个坚持”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光添彩! 有了榜样,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好人,还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只要受到感动,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平凡的我,只要坚持良心做事,不管评不评上社会上的道德模范,最起码,我们内心知道自己是模范,会以自己为荣。社会才会变成真正温暖的大家庭。弘扬中国精神,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 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 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 60 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 30 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 1999 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 2015 年 1 月 9 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电视剧《功勋》中,《无名英雄于敏》单元带领我们重温了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草稿纸铺满戈壁滩”的艰苦岁月。从 1961 年开始,于敏毅然服从国家需要,隐姓埋名 28 载,与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和一块黑板为伴,为守护国防安全日夜与时间赛跑,从零开始探索研究氢弹理论。今天,他的红色故事终于走上荧幕,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上级领导和于敏商议把他调去研究氢弹理论工作时,于敏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他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放弃留学、放弃之前所有的荣誉,从零开始,一辈子隐姓埋名。他从不满足于听研究报告,凡事都要亲自画图纸去论证。他说“科学不相信权威,科学只相信真理”!关乎研究的大事,他一定力求精准,不信权威、反复论证,直到 100%的精确。
于敏完成阶段性任务之后回到家,发现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搬走了。当他找到家人,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于敏喊了儿子一声,儿子懵懂的问:“你找谁?”回到家后,儿子又问:“叔叔你是谁?”于敏的女儿告诉弟弟:“这是咱爸呀。”后来儿子问于敏:“你好,能不能带我去放风筝?”于敏回答:“现在?后天带你去好吧?你让我把这个作业做完”。这两段对话让人心生感动,让人无比心疼。父
亲本该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为了祖国,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能幸福,于敏亏欠孩子太多太多。
更令人心疼的还有于敏的妻子,孙玉芹。临近生产,于敏没有在家,身边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将女儿拜托给邻居照顾,自己提着衣服和脸盆独自去医院,在漆黑的夜里她一个人走在路上,她坚持着,一步一步走向医院,停顿片刻,孙玉芹哭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滑落下来。
于敏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复兴之梦融为一体,带着崇高的使命,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于家庭而言,他不能见证的孩子成长,不能照顾家庭,他牺牲了自己小家的幸福,没能尽到一个当丈夫,当父亲的责任;于国家而言,他坚守工作岗位,无私奉献。于敏组织领导的小组率先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完整物理方案。科学家钱三强在评价他时说道:“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7年我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感动中国》对于敏的颁奖词这样说道:“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隐姓埋名的功臣,他是真正的国士无双,是中国人民挺直的脊梁。
奉献是无私的给予,是真诚的付出。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众谋福利的人是伟大的,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
人,他自己也是最幸福的人”。讲奉献就应该立足本职岗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工作任务,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只有奉献社会,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回首历史长河,那些风雷动,旌旗奋的岁月中,正是有了老一辈先烈们的浴血奋斗,有了他们无悔奉献的烽火青春,才有了我们如今幸福安稳的生活。我们生于和平时代更应向先烈学习,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于奉献中成就无悔人生。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 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