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心得体会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心得体会(2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心得体会(2篇)

时间:2024-08-21 14:54:03 心得体会 浏览量:

篇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新一轮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指向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已成为惯例。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基点,在于通过行政职能、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结构性配置使三者达到均衡合理的状态,因此改革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权力结构、理顺职责关系等。在改革环境和改革需求发生新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指向必须进一步明确,应考虑如何使改革体现出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并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和关键内容,行政体制改革连接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是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自觉调整和自我完善,它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政府机构改革是其中的关键阶段,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顺应治道变革的潮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应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保持一致、协调推进、同步发展。具体来看,政府机构改革重点应妥善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生存性压力减弱,发展性压力凸显。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体现了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重新定位。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根据上述要求,政府角色应从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规制者、监管者、服务者,从创造产值的参与者转变为宏观发展环境的提供者,努力减少对市场行为和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控制。政府机构改革应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首要出发点,科学界定政府权力边界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从根本上治理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

  二是处理好政府机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概念范畴和层递关系上看,政府机构改革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寓于政治体制改革之中,是政治体制改革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以政治体制改革目标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和进程决定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并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机构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和突破口,它的具体实施必然触及政治体制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促进甚至倒逼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从实践的角度看,我国采用的正是以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因此政府机构改革的启动早于政治体制改革。放眼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依然需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作为首要内容和重要一环。政府机构改革也必须着眼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战略和整体设计,以机构改革带动相关配套改革,重构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权力配置的合理性和权力行使的有效性,从而为政治体制改革向前迈进扫清障碍。

  三是处理好政府机构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

  标是为了提高效率,那么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则指向公平。为此,政府的角色定位应从社会管理的掌控者向社会治理的引导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政府的管理模式应从单向度的一元主导向多向度的政社共治转型,这要求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并贯彻“社会本位”的理念,将权力下放和政府职能转变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视野中进行整体设计与均衡推动,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协同运作的体制机制进行统筹规划,避免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功能重叠。其次要明确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事权划分,合理调整政府履职范围,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凡社会和公民不能自主解决的领域,政府均应承担起应尽的主体责任,最后还要在社会自治能力成长的基础上有效引导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循序渐进地转移部分政府职能,使其真正成为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载体和承接者。

  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支持(弘利遴选)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权力体系中,最核心的是政权体系和治权体系两部分,其中的治权体系是政府治理体系的同义语,政府治理体系因此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则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治理主体将追求“善治”的治理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能力,政府治理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并牵引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质言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我们要把政府机构改革上升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层面,统筹谋划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策略。具体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全局出发与系统思考相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于各项改革之间存在着共生、制约等多重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改革目标设计的生

  态要素。鉴于此,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要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去谋划,牢牢把握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政府机构改革应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相衔接,以突出政府核心职能为依托,以政府权力合理配置为契机,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为手段,以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创新为路径,推动政府走向有机统一。

  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看,大多是围绕如何提高行政效率而进行的以流程和技术为主的改革,而涉及结构方面的改革则不多。要完成统筹政府机构改革的使命,下一步的改革应同时从结构和流程两方面进行,兼顾量的集约与质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业务流程通常是由体系结构决定的,以往偏重于流程的机构改革由于缺乏结构改革的支持往往陷入力不从心甚至半途而废的困境,就是最有力的印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以此为价值导引,结构改革的重点应围绕政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权力的边界划分和权力的有效行使等方面展开,以结构改革带动流程改革,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升政府机构改革的整体成效。

  三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上下互动与激励相容的改革模式符合我国的实际。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衡量,我国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称之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的动议、动力和方案均来自上层,改革呈现出一种单边的自上而下的态势。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改革方式依靠行政强力推动,优点是保证政令畅通并能够降低改革成本,但缺点是忽视了基层自主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考虑到下一步改革要兼顾结构与流程,一方面,结构改革所涉及的以权力为核心的改革往往都是具有全局性的,因此必须从大局着眼,在宏观层面具备系统化的思维、整体化的视野,进行“谋定而后动”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流程改革以效率为评价标准,能够为各级地方政府预留充足的创新空间,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可以使基层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不再被动旁观,从而为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改革策略提供了可能。总之,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循序渐进稳妥推进,顶层设计在引领基层创新的同时,基层创新也能够为顶层设计不断提供新的思路。

  三、为建立精干高效政府提供组织基础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指向,是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运行机制改革相结合,实现政府结构的完整性、职能的统一性、决策的科学性、行为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使改革后新的体制机制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进而提高政府能力与改革战略的适配性与回应性。政府机构改革要以大部制改革带动政府角色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在政府职能方面提倡有限政府,在行政模式方面提倡法治政府,在政府信息方面提倡开放政府,在政府责任方面提倡责任政府,最终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通过政府机构改革为建立精干高效政府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重点应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合理配置机构职权。理顺公共权力关系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机构改革首先应着眼于政府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优化,以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合理配置部门职权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此形成的共识是,应按照“量制赋能”原则对行政权力进行科学化配置。所谓量制赋能,是指根据相关制度规则和

  部门间关系,以组织管理学中的组织设计原理、组织协作网络和绩效管理技术等为理论依据,清晰界定不同部门以及部门内部之间的权责划分,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能,使政府组织结构与行政效能保持持续向好的状态。政府机构改革中量制赋能的落实,主要应把握好“精炼、厘清、匹配”三个关键原则。其中,精炼原则要求政府规模“小而精”,以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指导机构改革走出“精简—膨胀”的非良性循环;厘清原则要求政府机构间及其内设机构的职能边界要根据管理服务的范围、对象、效力和时限来确定,防止相近或相似职能部门之间出现权力的相对扩张与渗透。同时,划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等多元公共治理主体间的权力边界,避免权力界线的模糊化;匹配原则要求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应同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绩效评估、行政问责等配套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避免出现权责脱节的问题。

  二是科学设计组织结构。要实现改革政府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联动发展,应在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政府组织结构,继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特征与本质不是将各政府部门进行简单重组和机械相加,而是通过政府机构布局的结构性调整和职能的有机整合,使各职能部门更好地配套、补充、衔接,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高效运作的良性运行机制,促使政府能够以一种整体性的方式来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挑战。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大部制的组织结构应按照复合型的大部门机构设置和分散型的功能性机构设置两种方法进行设计。一方面,考虑到公共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和结合点并不是固定的,一种政策可能同时与其他多种政策存在联系,因此可以按照效率最高和职能相近原则,将相关政府部门聚合整合成为主要承担政策性决策和行政协调事务的大部门。另一方面,根据分散型的功能性机构的设计思路,保留或新成立一部分相对独立的执行机构,专司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提供

  等具体职能。这种在大部门内实行集中决策与分散执行功能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应是今后政府组织结构改革的基本走向和模式。

  三是理顺政府运行机制。政府机构改革不仅涉及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和组织结构的再设计,更重要的是政府运行机制的优化。前者在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性构建,解决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而后者则指向“权力的运作”。以往的改革往往重视权力归属,轻视权力运作,导致机制改革总体上滞后于体制改革。鉴于此,在未来机构改革进程中,既要坚持体制改革的制度建设逻辑,从制度层面对政府体系的权责配置、机构设置进行相应的规范性安排与合理调整,又要重视制度实现的环节,即通过政府运行机制层面的深度改革,从政府过程的角度对现实运行进行分析和优化,使机制运转更加顺畅。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应把握两个重点,一方面,通过推进政府流程再造突破“碎片化”难题。体制改革中对机构和职能的有机整合试图解决的是组织结构的“裂化”问题,但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等“碎片化”的机制性障碍依然明显。为此,引入流程再造的理念和技术,简化规范办事程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探索“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等应成为政府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突破口。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行政协调强化跨部门协作。改革后的大部门将具有较为独立和完整的权力系统与行政资源,但极易产生各个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从而影响政府运行的整体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为此,要建立完善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推动跨部门协作,打破资源和信息壁垒,减少行政资源内耗,形成工作合力。

篇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心得体会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学习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次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新轮改革就此展开。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准时代脉搏,升华改革理念,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引领复兴征程上的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定向

  全面深化改革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必然要求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再到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坚定不移、认识不断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全面深化各领

  域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思想。”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精彩一跃的必由之路

  “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仍然需要源头活水,仍然需要澎湃动力,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世界变革潮流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战略、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

  “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只有下好全面深化改革这步‘先手棋’,才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辛鸣指出。

  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理念的“升级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后,中央又把两次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纳

  入改革“总台账”。

  明确一个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抓住一个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是“全面”。

  “改革进入深水区,牵一发动全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指出,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

  突出一个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党中央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时,有一个十分清醒的判断,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路径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力量

  改革是涉险滩,是动奶酪,是啃骨头。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大事,也是难事,既需要决心,也需要策略,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展现攻坚克难的决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一个多月后,中央成立了由习

  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再到强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将改革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深水区推进。

  拿出统筹协调的科学方法

  XX年11月9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对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做出顶层设计,也对群团改革进行试点安排。

  两年多来,中央围绕如何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做出一系列深入探索。

  激发推动改革的力量

  从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到要求领导干部“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再到号召领导干部着力提高“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两年多来,中央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学习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次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新轮改革就此展开。

  15日,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发布,总共60项具体任务彰显了中共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这份长约2万字的《决议》,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勾画了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新蓝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也就《决议》的重大改革部署做出了详细说明。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在这次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方面提出,应该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考虑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关于推进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包括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等。这些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

  ■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

  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财税体制不健全有关。

  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这些改革举措主要目的是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关于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

  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

  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关于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

  ■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

  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应该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到美国现有经济规模的近一半。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和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改革开放方针分不开的。

  去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李克强副总理根据我国最近3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把改革开放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这些论断,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深化改革开放对推动今年的经济工作来说,也仍然是“关键一招”与最大的“红利”。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XX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从哲学角度说,稳与进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稳定是进步的前提,但只有经济工作不断进步,才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保

  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或放松改革。在这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重要观点,需要在我们的各方面工作中切实贯彻实施。

  “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的提法,振奋人心,表明我们今后的改革将更多强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以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本质上说,中国经济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上遇到的困难,根源在于体制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又进一步表明我们“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不断证明,只有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才能不断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深化改革开放,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在两个体现“中国复兴梦”的百年奋斗目标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已经很近了,只有8年的时间。在这不多的时间中,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确保这一“中国复兴梦”的实现?十八大给我们的答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市场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这应该说,是我国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必须始终坚持并贯彻到底的。

推荐访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深化改革 推进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