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教师学党史,知党情,【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教师学党史,知党情,3篇
第一篇: 教师学党史,知党情,
学党史知党情
闻国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
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第二篇: 教师学党史,知党情,
关于在全乡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
通知
各村完小,平安、申侨学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决定在全乡小学生中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乡小学在校学生
二、活动主题
“红领巾心向党”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三、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六个一活动
1、学唱一首爱党歌曲。各学校少先队组织可将爱党题材的优秀歌曲在红领巾广播站反复播放,通过中队会、大队会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少先队员中传唱红色歌曲和争当“四号少年”歌曲,使少先队员至少会唱一首爱党歌曲。
2、了解一个党史故事。通过组织少先队员阅读党史图书、连环画,观看党史文艺作品,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参观党史展览,邀请老党员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开展党史感想征集等,使少先队员至少了解、熟悉、记住一个党史故事。
3、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通过集体观看或动员家长支持一起观看,使少先队员至少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或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网络影视作品,开展红色影视剧观后感征集、“我心中的红色偶像”征集、专题手抄报(包括黑板报、墙报)比赛、自编自导红色经典短剧等活动。
4、参观一个革命纪念地。组织动员基层少先队组织根据实际,组织少先队员实地参观纪念馆、革命遗址、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故居等至少一处纪念地,开展实际活动。
5、了解党的一个新成就。通过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参观、阅读等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入手,对比自己家庭生活、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和祖国未来发展规划,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望、梦想和理想,至少了解党的一个伟大成就。
6、寻访一位优秀党员。组织少先队员通过寻访、体验,了解社会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共产党有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事迹,引导队员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成长方向,组织队员寻找一位身边可亲可敬的优秀党员,一寻访日记、绘画等方式记录寻访过程和感受。寻访后开展中小队讨论,学习优秀党员身上的闪观点和优秀品质。
(二)认真组织开展好“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八项重点活动。
1、“党在我心中”学党史系列活动。
(1)了解一个党史故事。老师讲述革命故事,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人和事。
(2)读一本红书。通过读书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
(3)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就是看红色影视作品,从中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永远不能忘记”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各学校组织要利用本地革命遗址、爱国教育基地等场所,统一开展“永远不能忘记”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3、“永远跟党走”青春歌会活动。各学校应组织学生学唱一首爱党歌曲,就是唱人民解放之歌、社会主义建设之歌、改革开放之歌。并在建党节期间,举行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好的青春歌会。
4、“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团队日活动。各学校应以“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集中组织座谈会、文艺表演、仪式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5、“在光荣的旗帜下——党团队员对话成长”七一主题活动。七一当天,各学校组织邀请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开张共话成长活动。通过回顾党的历史,讲述优秀党员、团员的成长经历,引导少先队员明确努力方向,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在活动中要悬挂党旗、团旗、队旗,增强党、团、队相互衔接组织意识。
6、继续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引向深入。要以“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7、感悟红色。即写一篇体会文章。就是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以党的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领袖伟人、革命圣地、名言警句等为题材,抒发自己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参加以上实践体验活动的感受、启发和体会,写出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写出理想信念,写出崇高精神,写出赤子之心,更加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8、做一件好事。就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贡献。
四、活动要求
各校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精心设置活动载体,组织广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确保活动顺利推进。各学校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次数、参与人数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统计,并附有图片资料。于6月30日前上报大田坝乡大队部。
大田坝乡少先队大队部
2011年6月20日
第三篇: 教师学党史,知党情,
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
----“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限性
摘要:当前,部分同学对党的民主性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的民主和自由。本文以“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人们所熟知的话入手,层层的分析,意在告诉读者民主的真正内涵与单纯的“多数论”区别所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揭示西方民主的部分缺陷和我国在“尊重多数,保护少数”方面的成绩。证明党路线的正确性,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民主 权利 政策
正文:
“少数服从多数”,这句话对人们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有时候,这句话会很方便的为人们解决问题。然而,因为习惯性使然,很多人错误的把“少数服从多数”与民主划等号,以为遵从大多数的意愿就是“民主”。那么,两者真的可以统一吗?如果不能,那“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限性在哪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一.“少数服从多数”与民主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民主是什么?
很多人一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民主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比如5个人搞活动,4个人想打球,一个人想下棋,那么就听4个人的,因为4个人是大多数嘛!如果最后的决定是去下棋,就变成专制了。这样想确实没错,但如果我们把这个例子改一下呢!我们就会惊愕地发现,这个“民主”竟然是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 5个人中有4人认为1人该死,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合法”地把那个可怜的家伙杀死!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民主的一条性质:不光要能够保证大多数的利益,还要能维护少数人的权利。那么“少数服从多数”与民主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前者牺牲了少数的利益去成全大多数,而后者则是两者兼顾。
二.“少数服从多数”的不足
1.历史上的失败
民主的内涵远非大多数那么简单。
事实上,公元前六世纪,在民主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雅典曾经有过一个看似很民主的制度:“贝壳放逐法”。所谓“贝壳放逐法”,即公民可以定期举行大会,对执政者进行投票(最初使用贝壳,因而得名)。当票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不论执政者对错与否,一律放逐。在 “贝壳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在古希腊历史上,曾经有多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贝壳 放逐法”而被流放,客死他乡,比如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英雄亚利斯泰提,以廉洁、正直而著称,就曾被贪婪、腐败的地米斯托克利以“企图独裁”的罪名提交公民大会审判。
有人会说,虽然民众的选择并不一定正确,但那毕竟是民众自己的选择,代价也该由民众自己来承担。可是,是大多数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承担代价的却是全部民众。那谁来保证少数人的利益?当一个社会的部分人群需要为其他人的错误而买单时,这样的民主怎能叫人放心?
2.“大多数”可能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
西式的选举中,“少数服从多数”的意味较浓烈。它通过议席分配而分享国家统治权,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但是,这种选举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和代价,有人戏言:“没钱是当不了总统的!”因此,近代西式的选举必须依靠金钱和利益集团的支持,营造声势,使民众知道并相信自己,将手中选票投向自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选举出来的领导者通常不是最有能力的人,而是得到最多财团支持,最会作秀的人。而这个人上台后,必然要对支持他的集团有所回报,这种时候,必然是牺牲另一部分的利益来成全这一部分了。
大多数的意愿有时是错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希特勒上台时,其战争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也都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他将总理与总统的职务合并为一,称为元首兼国家总理。德国选民则在半个月后举行了投票表决,95%的合格选民中有90%(3800多万人)支持希特勒成为至高无上的元首。而这大多数的意愿则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大多数”往往忽视“少数”的利益
大多数往往能决定最后的结果,从而迫使少数也不得不接受。
例如,在法国的国民议会立法要要禁止穆斯林妇女在公共场合穿着传统罩袍,尽管法国有500万穆斯林,而且主流持反对意见,但由于500万在法国只是少数族裔,根本无法改变被决定的命运。这样一个不尊重传统的法律就这样通过了。
三.我国的民主制度能有效的解决“少数服从多数”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权利的分布
目前中国最高的权利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它行使的职权如下:修改宪法;
监督宪法的实施;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其他各级国家机关都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2.国家的各种政策都遵从“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原则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实行民主集中制,还要求‘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反对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
由这份2005年的白皮书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权利在人民手中,民主集中制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即“权为民所用”。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保护少数”的,反对所谓的程序民主,这就避免了像古雅典的民主体制所带来的悲剧。
3.我国在保护少数方面所作的努力
我国在“保护少数”方面所作的努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了。众所周知,汉族人口在中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达90%以上。从这方面讲,汉族是占了绝对的“多数”优势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使各民族都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管理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文化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力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政策总体来看没有特别偏向于任何一个利益群体。因此,我们的党是很清楚“少数服从多数”局限性所在的。学党史,可以明事理,知党情,可以阔眼界,跟党走,可以兴华夏。谨以此文献给对党的民主性存在误解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