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精神和***视察贵州时的指示要求,紧扣贵州发展实际,提出围绕“四新”抓“四化”,续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型工业化摆在“四化”之首,成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主抓手,只有把经济开发区建设好、发展好,新型工业化才有出路、才有希望,高质量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非常有幸能参加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聆听了XX等领导作的专题辅导报告,让自己认识更深、思路更清、激情更足,对如何抓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XX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铜仁市XX自治县峨岭街道小云村,距XX县城9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30公里、铜仁火车站110公里、大龙高铁站170公里、思南乌江码头11公里,杭瑞高速公路XX东、西互通出口均设置在开发区内。规划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9.75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贵州电商扶贫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配套设施情况。开发区自2011年3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以来,已建成道路网络6.2公里、标准化厂房12.5万平方米、职工住房1622套,配套幼儿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完成了园区绿化、亮化、供排水及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水电路气讯等覆盖全园区。设立了县医院分院、农商行分行等配套服务机构,开通了县城至园区公交线路。
(三)产业发展情况。开发区坚持“特色、绿色、科技”的产业发展理念,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充分发挥XX生态农业优势,突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出茶叶、食用菌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引进和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农特产品加工、电子装备研发制造、服装鞋帽、电子商贸物流、建材装饰、旅游商品为支柱的产业集聚区。
(四)经济效益情况。累计引进企业80家,建成项目66个,在建项目3个,累计到位资金50亿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6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提供就业岗位5800个。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税收1.72亿元,进出口贸易260万美元。
二、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发展竞争力不足。一是能级规模较小。开发区起步建设较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承载能力很弱,集群发展不优,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未能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二是首位产业偏弱。开发区产业定位不明晰,没有突出首位产业,产业发展规划不科学,没有紧扣地方实际,在产业选择上“摇摆不定”,常因项目更替而调整,产业布局零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集聚效应弱。三是产城融合不够。开发区距县城较远,在规划发展中重产业集聚,轻教育、医疗、住房、商业等功能配套,无法满足产业工人在园区游购娱及子女入学,产业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得不“两地分离”,居住在县城,上班在园区,导致园区企业招工难,也造成开发区人气不足。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推动力不足。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体制未理顺,加上开发区建设规模和区域边界逐渐扩大,大量社会管理职能涌入,开发区承担了繁重的社会事务,导致主业模糊、主责弱化。同时,由于开发区受编制、人员不足等制约,在招商引资、用地报批、手续办理等很多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落实,而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有待加强,未能形成推进合力。二是人事体制不顺。开发区编制类型为事业编制,受行政事业身份限制,原行政人员保留身份逐步过渡,新进人员按事业人员管理,而实际在岗行政编制人员,却无法享受公务员职级晋升待遇。开发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干部内部成长空间非常有限,加之与政府部门交流不多,导致干部队伍结构老化,干事创业激情弱化。三是事权体制不顺。“三定”方案中明确了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土地规划等管理职责,而实际情况是有责无权,因为开发区没有行政执法部门,工作只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开发区范围内夹杂着部分村寨,而对该范围内村居群众的安全教育、用地审批等管理职能不够明晰,导致在工作中存在推诿现象。
(三)要素保障不够到位,发展支撑力不足。一是建设用地紧张。由于缺乏资金收储土地,只能一边努力引进项目,一边努力做好征地和报批等工作,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地或落地缓慢。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国土空间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需求,一些适合白酒等优质项目落地的地方之前又未纳入工业用地规划,以致用地无法获得上级审批,造成项目无法落地。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干部都是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属于“行政管理”型干部,缺乏抓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的专业人才,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三是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财力非常困难,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投入有限,造成开发区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较差,无招商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短期内难以打破。四是企业融资困难。开发区内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多数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无有效抵押,融资能力非常弱,在提供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也无特殊的扶持政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
(四)考评激励不够科学,发展创新力不足。一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省、市、县都在对各地开发区进行考核,但不同开发区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用同一套指标考评与实际不符。特别是在县级考核中,没有侧重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等经济职能,综治维稳、精神文明建设、扶贫等方面仍要进行考核,导致开发区承担行政管理职能过多,挤占了抓经济主业的时间精力。二是薪酬制度未完善。开发区薪酬制度改革未实质性推动,没有推行企业化年薪,而实行固定的财政工资,与省内外国家级开发区普遍推行高于市、县2倍以上的企业化年薪制相比不具优势。受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没有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致使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三是创新能力差距大。开发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十分有限,致使大量企业难以建立起专业的技术孵化体系。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政策也十分有限,能及时落实到位的主要是厂房租赁优惠措施,其它在招商引资中确定的激励措施,要么是兑现不及时,要么是难以兑现,形成了许多遗留问题,影响着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着力在科学布局、集聚发展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应确定发展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打造首位产业,培育潜力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在确定首位产业时,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和亮点,避免同质化竞争。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首位产业培育提升方案,集中力量推进首位产业发展。积极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明确各产业园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进白酒等重点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二是做好建设用地规划。抢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机遇,将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将更多适合新型工业项目发展的土地纳入工业建设用地规划,从源头上做好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三是做好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坚持“亩产论英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充分发挥开发区集聚效应,除对资源、环境、地质等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原则上新引进企业必须集中到开发区,确需在开发区外安排重大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目,要按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要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快促进园区集聚发展。
(二)强化配套建设,着力在设施完善、要素保障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按照生产加工、商务办公、生活配套“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除水、电、路、标准厂房、环保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吸纳能力。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二是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大力做好工业建设用地申报等工作,千方百计加强资金筹措,超前做好土地收储,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建立工业用地收回收储机制,严格执行低效用地、闲置土地处理规定,对经济效益较低、闲置的土地和空置的厂房进行“腾笼换鸟”,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多形式增加用地供给。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地方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和世行贷款,多形式保障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投入。探索推行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管委会”作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公司”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盘活利用开发区各类资产资源,把开发区土地、标准厂房、公共配套设施、环境设施等有形资产和经营开发权、使用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注入开发区经营公司,由经营公司负责开发区开发、建设和管理,增强开发区自身“造血功能”。
(三)强化精准招商,着力在招大引强、龙头带动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创新招商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要,树牢精准招商引资理念,从“唯商是招”向“精选优商”转变,从“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严禁不计成本、“血拼式”招商。建立完善领导带头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组建招商引资工作专班,采取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多元化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关联配套的大项目,培育一批带头性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完善招商政策。结合园区自身承载能力和财力条件,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求,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明确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内容、兑现流程、执行期限等内容。严格做到守约重诺,不折不扣履行招商引资协议,确保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到位。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为优质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机制和联席会议会审制度,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对重大项目签约、注册、开工、投产、运营全程领办代办,对一般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四)强化运行调度,着力在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高度重视企业的生产发展,全力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在企业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每月召集区内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促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应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树立企业至上的理念,对区内的企业实行定点联系,每月至少走访联系企业1次以上,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政银企协调制度。积极搭建企业融资担保平台,有效解决企业无担保问题,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协调对接,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政银企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和银行贷款投向,促进政府部门、园区企业、金融机构通力协作,最大限度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推动园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强化改革创新,着力在理顺体制、转型升级上实现新提升。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紧紧抓住全省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的机遇,对开发区的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整优化,将开发区管委会从事业单位调整为行政单位,并设置相应的内设机构,赋予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土地规划等管理职责,有效解决有责无权的问题。进一步明晰开发区与所在地乡镇(街道)的管理职责,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突出经济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由乡镇(街道)政府主抓,管委会重点抓好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二是优化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开发区考核的统筹,既要有各类开发区普遍适用的共性评价指标,也要根据开发区固有的差异性研究设置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应侧重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等经济职能,减少对综治维稳、精神文明建设、扶贫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激励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开发区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三是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创新探索更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赋予开发区中层干部任免权,探索推进开发区全员岗位聘任(用)制和年度绩效考核机制,打破现行的行政事业编制约束,激发干部人才队伍活力。研究出台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措施,推行差异化薪酬,探索实施绩效工资制、年薪制等,建立开发区内部薪酬分配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建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定岗位”的管理机制,打破平均分配的思维定式,建立实绩导向差异化工资制度,让开发区成为干事创业的标杆和旗帜。
推荐访问:经济开发区 高质量 推进 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开发区高质量跨越发展问题的建议 开发区如何高质量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