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阿达秘书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8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8篇)

时间:2024-08-21 15:36:02 公文范文 浏览量:

篇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其要点包括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权限、程序、方法等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目标包括:

  1.提供独立并客观的审计意见,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使职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发现和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防范和减少内部风险。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财务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职责主要包括:

  1.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2.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权益等财务状况。

  3.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发现风险点和弱点,提出改进意见。

  4.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科学决策的支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权限主要包括:

  1.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的经济、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审计。

  2.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包括账务处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

  3.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

  1.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

  2.收集、整理和分析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3.进行实地调查和核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4.适用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5.准备和提交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审计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

篇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第一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对其财务、运营和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的一种管理工具,旨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风险控制和决策支持能力。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和价值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评估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发现和解决管理问题,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促进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为决策提供有关信息和建议。内部审计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决策: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审计,为管理层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和建议,帮助管理层作出决策。

  2.提升效率和效益:通过审计发现和解决问题,改进经营管理方法和制度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3.促进风险控制:审计能够检查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4.保护利益:内部审计能够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预防和发现各种形式的损失或财务违规,保障资产和资源的安全。

  二、内部审计制度的要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应包括以下要素:

  1.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团队。

  2.审计规程和程序:明确审计的范围、目标、内容和方法,制定标准化的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的公正、独立和客观性。

  3.内部控制评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制度和流程进行评估,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4.审计报告和跟踪:编制审计报告,明确问题和建议,并跟踪整改进展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5.审计结果的应用:审计结果应能够被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及时获取和利用,作为决策的参考。

  三、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管理

  1.制度建设: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按照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要求,制定适应自身实际的规程和程序。

  2.人员培训:培养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关注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自律意识,提高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3.资源投入:保障内部审计的资源需求,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和信息支持,确保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

  4.监督管理: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定期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5.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自身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管理层提供决策的依据和支持。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财务审计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同时涉及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单位资金的正常使用和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审计实际上是对该控制体系的评估和监督,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明确发现、评估和改进内部控制的效力,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防止损失和误用资产、减少舞弊行为。审计能发现并纠正控制系统中的错误或意外事项,增加内部控制的合规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内部控制审计常规流程包括准备审计计划、制定审计程序、获取和分析数据、收集证据、总结发现、提出建议等步骤。

  在准备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可行的审计程序等。制定审计程序时,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评估,包括预算和会计制度、资金管理、采购、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固定资产和库存、合同和协议等方面。

  获取和分析数据时,需要了解单位的财务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制度规定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审计人员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收集证据阶段,需要进行实地检查、询问、抽样等,以便确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总结发现是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需要总结审计所发现的缺陷、问题和违规行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审计报告应该包括单位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发现的缺陷和问题、解决方案和建议等内容。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能够提高单位管理的合规性和效率,保护财产的安全性,预防损失和舞弊行为。为了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体系,并严格按照流程和程序进行审计。同时,单位管理人员也应该注重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篇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大众权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管理责任分散、运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可能导致其内部违规操作、资源浪费、风险溢出等问题。因此,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要的举措。本文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点和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要点

  1.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

  首先要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内部控制目标的核心是防范和发现内部失控的行为。需要明确内控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例如,是否应用于财务管理、授权、风险管理等方面。

  2.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在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以及控制危险。通过电脑辅助审计技术和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识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风险进行逐个列举,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全局性。

  3.控制测试的开展

  控制测试是审计过程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内控关键要素的测试,确定控制情况。测试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行细致的检查、验证工作,确保内控条例的完善性,前后协调的性和正确性。

  4.建议和整改

  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检测问题,更是提出建议和整改,计划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风险,避免风险,从根本上保证了单位内部团队纪律性、制度性和安全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1.电脑辅助审计

  电脑辅助审计是一种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利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对周围数据和内部控制条例进行分析、测试和检查。

  2.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

  调查问卷和调查收集是通过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和信息采集方式,提供术后处理模型的配合。通过细致地安排和检验,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性。

  3.样本法的使用

  内部控制的审计过程可以采用样本法,对内部控制条例及符合要求的审核员进行随机抽样,对其过往意识和反应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检验,以这种方式确定控制的有效性和强度,从而得出整体的控制情况。

  4.交叉验证的方式

  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可以交叉验证的方式,即通过测试和检查相同或有关联的关键要素,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采用交叉验证,可以确定内部控制条例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并提高其实施效果。

  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直接关系到单位治理和管理的有效性和机制的透明度,这需要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准确地明确审计目标和方法,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整改,以有效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和发展。

篇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本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河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冀财资[2008]5号),现制定“承德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承德市所管辖的行政事业单位。

  第二章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条财务机构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搞好会计核算。

  2、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经费以及其他有关专项业务经费,制定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编报部门预算,审查核定年度预算,做好相关资金的综合统筹平衡工作。

  3、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认真做好记账、算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4、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严格执行财务计划和预算,节约开支,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客观、真实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为领导提供准确数据。

  5、负责债权、债务工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6、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负责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

  料的立卷、建档工作。

  7、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的领购、分发、缴销等工作。

  8、负责本单位所属各科室(单位)经费申请报告和政府采购手续的审查、监督和呈报工作。

  9、组织本单位及系统财务人员,学习国家财政法规制度和现代化财务管理。

  10、接受并配合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好本部门(单位)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现金、银行存款和印章管理制度

  一、现金管理制度

  1、管理原则:严格审核、手续齐备,当面点清、坚持复核,加盖戳记、编证入账,账账核对、日清日结,查核限额、及时存取,严禁“白条”、不得坐支,禁止违规大额提现,严防挪用、确保安全。

  2、开支范围:

  (1)职工工资、津贴。

  (2)个人劳务报酬。

  (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各项奖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5)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6)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7)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3、定期盘点现金,做到账实相符。

  4、积极推广使用财政公务卡。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人民币为单位,下同)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一般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各单位应根据银行卡受理环境等情况,积极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尽量减少现金支出。公务卡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1、加强账户管理,按规定办理存款、取款结算。定期检查、清理

  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情况。

  2、严格遵守银行支付结算纪律。

  3、定期获取银行对账单,查实银行余额,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三、印章的管理制度

  1、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管理,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2、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五条预借款管理制度

  1、本单位所属科室(单位)借用现金要按规定填写《借款单》,经科室(单位)负责人审签,由财务负责人签字后报主管财务领导审批。办理借款手续时,要出具有关批示或会议通知等相关资料。借用现金的经办人员必须是正式在编人员。非公务活动一律不得借款。

  2、办理现金借款时,借款人应依据公务需要和外出期限提出借款数额,借款数额限定在外出、参会所必需的基本费用之内。除会务资料费外,省内出差,一般情况下每次每人借款不超过元。省外出差,每人每次不超过元。集体出差的,一般每次借款不超过元。

  3、借用现金应在1个月内报销结账。如不能按规定时间报销,应向财务机构出具书面说明材料。对在规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结清借款的人员,由财务机构通知其所在科室(单位),限期办理报销手续。限期仍未及时报销结账的,从借款人工资中抵扣,直至结清欠款。

  4、需要以银行结算方式预付款的,应填写《预付款申请单》经科室(单位)负责人审签、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六条报销票据的管理制度

  1、作为报销依据的发票或收据必须符合税务、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定,未经税务或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监制的发票和收据,一律不予报销。

  2、发票或收据须按规定要求其全联、逐栏一次性如实开具。其中,发票的“商品名称”栏须开具所购商品具体名称。因购买商品较多、无法在发票联上全部列明的,须附卖方出具的购物小票或商品明细清单。收据上必须要求其详细列明收款事由。

  3、凡遗失车票、船票、飞机票的,必须由当事人书面说明情况,科室负责人签批意见,经审定后,方可代作原始凭证。报销金额以核定数为准。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如有遗失,应取得原签发单位加盖财务专用章的证明(需注明票据号码、金额和内容)或原票据记账联的复印件(须加财务专用章证明),由经办科室负责人签批意见,经审定后,方可代作原始凭证报销。

  4、跨年度的票据,原则上不予报销。如有特殊情况确需报销的,必须以书面形式陈述理由,按规定程序审批。

  5、经办人员办理报销业务时须将发票和收据等原始凭证粘贴整齐、有序。

  第七条会议培训费的管理制度

  1、本单位所属科室(单位)组织召开会议必须遵守有关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管理和会议审批等规定。

  2、会议培训费开支范围:会议培训费开支包括会议室租金、住宿费、伙食费和其他费用。其他费用包括交通费、办公用品费、文件印刷费、夜餐费、医药费、会标桌签通行证制作费、旗帜鲜花租用费等。

  3、会议培训费开支标准。在定点饭店召开会议的,各项费用按不高于定点饭店政府采购协议价执行。

  4、会议参加人员和开支标准要从严掌握,会前必须填报《承德市会议培训审批单》,细化开支预算,并按程序核批。各科室(单位)要严格按照核定后的会议培训预算和举办地点安排,对超过预算标准的费用或在定点饭店以外场所召开会议或举办培训的,财务一律不予支付。

  5、会议培训费采取一会一结的办法,有关科室(单位)应于会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事宜。报销时应提供会议培训审批单、正式发票或收据(票据上需开列房租费、场所费、伙食费、其他费用等分项数额)、会议费结算清单、会议培训人员签到表,并附会议通知原件和会议安排等资料。

  第八条差旅费管理制度

  1、职工因公出差前要填写出差任务单,经科室(单位)负责人和主管领导审批后,作为借款和报销的依据,并粘贴在差旅费报销单上。报销差旅费时按规定填写《差旅费报销单》。

  2、差旅费报销要严格按照《承德市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3、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急的,经主管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

  4、出差人员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按在途实际天数核领。在出差地工作期间,无接待单位的,凭出差地就餐发票在规定标准内核领伙食补助。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凭接待单位开具的有效凭证在规定标准内核领伙食补助。没有接待单位有效凭证的,不发伙食补助。

  5、工作人员报销会议培训期间差旅费,要附举办单位的正式会议培训通知或主管领导同意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的批示。领取学习、进修、挂职锻炼、帮助工作等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要提供领导批示件,并经人事教育机构审核签字后方可报销。

  6、工作人员出差期间,因进行游览或非工作需要的参观而开支的费用,均由个人自理。

  7、因公出国(境)经费须列入年初部门预算,出访任务要与经费性质一致。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发生的计划外项目,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并落实经费来源,且各项开支必须符合有关外事财务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8、需要预拨出国(境)费用时应提供以下文件:组团单位出国任务通知书、国外邀请函、活动日程安排、费用预算明细、出国任务批件、政审批件、交款通知和局领导批示件。以上手续齐全后,可按规定程序办理预付款。不需预付款的,在报销时提供上述文件。回国后应凭正式票据及时办理财务报销手续。

  第九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1、财务收支原则上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具体额度各单位可以自定,但对于重大支出事项,必须履行集体审批制度。

  2、事业性收费的范围和标准按物价部门审批的收费许可证执行。

  3、在单位经费预算内的单项经费支出数额在元以内的由财务负责人审批,超过的报分管财务的单位负责人审批。专项经费按相关项目的管理制度规定的权限审批。

  4、报销程序为:经办人填制报销单并签字―科室(单位)负责人审核―财务审核―财务机构负责人审批―分管财务领导审批<。1000元以上开支(差旅费除外)>。―财务报销。

  第十条财务分析制度

  1、财务部门每季度对预算编制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2、财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水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

  3、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对比分析法为主。

  4、财务分析要形成书面报告。财务分析的编写要抓住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反映问题。数字运用恰当、准确,观点与材料相统一。文字精练、准确。

  第十一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分工: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国家统一所有,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财务机构负责本部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进行会计核算,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帐卡相符、帐证相符、账账相符。单位内各科室(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行负责人负责制,各科室(单位)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填制“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表”,经科室(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财务机构。

  2、固定资产的购置:固定资产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各科室(单位)所需固定资产应当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和单位财力的可能,按照

  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进行配置。购置固定资产首先填制“因定资产购置申请表”交财务机构,金额在500元以下的由财务负责人审批,500元以上的由主管局长或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审批,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要实行政府采购。

  3、固定资产的调拨:是指单位内部有偿或无偿调拨固定资产(包括机关与各事业单位之间调拨),要由调出部门填写“固定资产调拨单”,由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章,经领导审批后,交财务机构一份,双方单位各存一份,据此办理固定资产增减手续。

  4、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对单位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承德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承市政【2005】140号)规定的权限及要求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对擅自处置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是指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将存量资产进行出租、出借的行为。资产出租、出借,严格按照《承德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出租、出借。对擅自出租、出借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国有资产收入管理: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严格执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预算,各单位按规定编报收支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核汇总、统筹平衡并按程序报批后编入部门预算。有隐瞒、截留、挤占、挪用、坐支等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等行为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固定资产的清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由财务机构统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不定期的重点清查。对清查中清理出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根据《承德市行政事业单位资

  产核实暂行办法》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处理。

  8、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配备(调拨)的、用专项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根据调拨单、原始发票等及时记入固定资产账进行管理。

  第三章收费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政府性基金、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单位(指与财政部门有经费领拨关系的单位)经营服务收入依法纳税后的余额、与非税收入有关而暂时收取的款项(含暂扣款、保证金、押金等)也要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本部门凡有收费业务的科室(单位),要严格按照收费许可证批准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实行收费。除财政部另有规定外,执收单位收取政府非税收入,必须严格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分别使用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票据,并及时上缴财政专户。

  第十三条票据由财务机构负责到相应的财政部门领取,实行限量发放,验旧领新制度。有收费业务的科室(单位)要由专人负责购领、保管票据,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到财务机构核验,按期限上缴收入。用票单位应按票种设置票据登记簿,如实反映收费、罚没票据的购领、使用、结存情况,并定期向同级财政收费管理机构报告。收费、罚没票据在启用前,应当检查票据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号等情况,一经发现,应及时向同级财政收费管理机构报告。开具的票据必须内容完整,字迹工整,印章齐全。如填写错误,应另行填开。填错的票据应加盖作废戳记,保存其各联备查,不得涂改、挖补、撕毁。如发生票据丢失,应及时查明原因,声明作废,并写出书面报告,报同级财政收费管理机构处理。

  第十四条已开具的收费、罚没票据存根,应妥善保管,保管期一般应为五年。个别用量大的票据存根存放五年确有困难的,经同级财政收费管理机构批准,可适当缩短保存期限。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票据存根,由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登记造册报同级财政收费管理机构核准后销毁。

  第十五条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原则上由财务机构负责使用,各科室(单位)因业务需要,经领导批准方可领取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在使用中,要严格按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范围使用票据,严禁以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代替收费票据使用。领用新票据前,各科室(单位)先将旧票据上缴财务机构,待财务机构到财政部门核销旧票据后,再领取新票据。

  第十六条撤销、改组、合并的单位和收、罚项目已被明令取消的单位,应按规定办理“票据购领证”的变更或注销手续。单位购领尚未使用的已取消收、罚项目的票据,由单位负责登记造册报同级财政收费管理机构批准后销毁。任何单位不得私自转让、销毁票据和“票据购领证”。

  第四章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第十七条财务负责人岗位职责制度

  1、负责日常财务会计工作,综合管理本级及本部门的计财工作,监督本系统严格执行《会计法》、《预算法》、国家财经政策和内部制定的有关规定,严守财经纪律。

  2、组织编制并督促执行本级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3、切实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认真实施财务监督。对违背预算程序、分配程序、拨付程序、借贷程序及其他违背财经纪律的事项,严格把关,拒绝受理。

  4、定期分析本级和本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情况,认真考核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组织直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5、制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措施。

  6、审查本单位对外提供的一切会计资料和统计资料。

  7、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中心任务,督促完成上级部门或同级财政、审计、统计、物价、税务等部门交办的财务、统计等工作,配合完成内部各业务处室涉及计财方面的有关事项。

  8、负责本系统财会人员的业务考核和业务培训,参与研究本系统会计人员的作用和调配。

  9、负责处理本单位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经济业务关系。

  10、与本单位负责人没有直系亲属关系。

  第十八条总账会计岗位职责制度

  1、根据批准的财务收支计划或年度预算,及时编制年度月分经费收支计划,及时、准确地组织和供应资金。

  2、根据会计制度规定,科学设置各种会计账册。区分资金渠道,认真做好各类资金以及各类资产的记账、算账、对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坚持做到及时记账、按时结账、如期报账。

  3、严格加强会计核算,定期检查、分析并汇报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计划和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保证各单位按预算、有计划地使用资金。定期考核各类资金使用效果,及时向领导提出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意见和建议。

  4、严格划清资金渠道和各项支出性质,认真进行会计监督。通过对各户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的逐笔审核,及时发现和处理违纪行为和各种不规范行为。定期清查各类财产物资,建立健全资产档案,按规定及时审查和处理(本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财产物资的添置、计价、调拨、变卖、报损、报废等事宜。及时清理和结算本局各类债权债务,及时催收各种上交款项。

  5、负责按期编制、汇总和报送本级、本单位各种会计报表。及时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详实的会计资料和分析报告。

  6、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妥善保管好会计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及其他各种财务、会计资料,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制度,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公布各种会计资料。

  7、做好本系统会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业务培训工作。

  第十九条出纳岗位职责制度

  1、严格区分资金渠道,熟练掌握各类费用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坚决执行规定的预算报批程序和经费报销程序。

  2、熟练使用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准确及时支付各项费用。

  3、熟练使用市财政非税系统,准确开具非税票据,并记录、核对

  已上缴财政和各项收入,及时拨回暂存款等资金。

  4、认真审查各种原始单据,对不真实、不合规的原始单据坚决不予受理。对手续不全、内容不完整或报批程序不规范的凭证必须在更正、补充后才予受理。

  5、根据合规的原始单据,及时准确地编制记账凭证,坚持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6、严格坚持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库存现金余额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定期核对现金余额。

  7、按规定程序处理并及时结算各种暂付款项,逾期不结算追究其责任。

  8、认真保管好各种印章、空白收据、银行支票及其他有价证券。领用空白收据和银行支票必须履行批准程序,办理领取和注销手续。

  9、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能和会计机构负责人有直系亲属关系。

  10、承办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条稽核员岗位职责制度

  1、协助审查本级及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预算计划。

  2、负责逐笔复核本单位各户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并对复核签署的一切凭证负责。

  3、定期抽查各户账簿记录。

  4、复核各种会计报表,并对复核的报表负责。

  5、承办财务检查和财务监督的相关工作。

  6、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专项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工作。

  第五章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第二十一条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设置总账会计科目和明细账会计科目。

  第二十二条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取得或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第二十三条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设置、启用、登记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辅助账,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对账、结账、错账更正。

  第二十四条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定期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说明。会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第六章、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档案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会计人员工作岗位调整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办理交接手续。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部门负责人负责监交。

  第二十六条会计人员在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及时做好以下工作:

  1、已经受理的经济业务尚未填制会计凭证的,应当填制完毕。

  2、尚未登记的账目,应当登记完毕,并在最后一笔余额后加盖经办人员印章。

  3、整理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写出书面材料。

  4、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印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簿、票据、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部门,从事该项工作的移交人员还应当在移交清册中列明会计软件及密码、会计软件数据磁盘及有关资料、实物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移交人员在办理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

  1、现金、有价证券要根据会计账簿有关记录进行点交。不一致时,移交人员必须限期查清。

  2、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完整无缺。如有短缺,必须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册中注明,由移交人员负责。

  3、银行存款账户余额要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如不一致,应当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各种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明细账户余额要与总账有关账户余额核对相符。

  4、移交人员经管的票据、印章和其他实物等,必须交接清楚。移交人员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对有关电子数据在实际操作状态下

  进行交接。

  第二十八条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监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移交人员对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会计年度终了后,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立卷,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与完整。

  第三十条及时编制清册,填写交接清单,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

  第三十一条设置归档登记簿、档案目录登记簿、档案借阅登记簿。

  第三十二条会计档案的借阅:

  1、会计档案为本单位提供利用,原则上不得借出,有特殊需要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

  2、外部借阅会计档案时,应持有单位正式介绍信,经会计主管人员或单位领导人批准后,方可办理借阅手续。

  3、单位内部人员借阅会计档案时,应经会计主管人员或单位领导人批准后,方可办理借阅手续。

  4、借阅人应认真填写档案借阅簿,将姓名、单位、日期、数量、内容、归期等情况登记清楚。

  5、借阅会计档案人员不得在案卷中乱划、标记、拆散原卷,也不得涂改抽换、携带外出或复印原件(有特殊情况,须经领导批准后方能携带外出或复印原件)。

  6、借出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要按期如数收回,并办理注销借阅手续。

  第三十四条会计档案的销毁:

  会计凭证、报表、帐簿、会计电算化数据备份的销毁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电算化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

  1、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

  2、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

  核。

  3、计算机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

  4、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十六条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1、对操作人员的密码严格管理,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授权操作会计软件。

  2、操作人员离开计算机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3、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时间、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第三十七条会计电算化软、硬件和数据管理制度

  1、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保存双备份。

  2、对正在使用会计软件的修改、升版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改、升版和硬件更换。

  3、健全必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第三十八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

  1、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

  2、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专人管理。

  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对会计档案双备份的应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4、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的,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复制,防止由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5、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会计档案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对任何伪造、非法涂改变更、故意毁坏数据文件、账册、软盘等行为,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6、各种会计资料,包括打印出来的会计资料以及存储会计资料的.

  软盘、硬盘、计算机设备、光盘等,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外借和带出单位。

  7、借阅会计资料,应当履行相应的借阅手续,经手人必须签字记录。存放在磁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借阅归还时,还应该认真检查,防止感染病毒。

  第七章往来款的管理

  第三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单位和本单位个人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的款项。单位往来款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暂付款、暂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第四十条健全应收账款台账制度、催收责任制度、年度清查制度、坏账核销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往来账款核算行为。建立债权债务责任追究等制度,督促财务及相关人员及时清理往来款项。

  第四十一条对各单位往来款项每年开展一次集中清理,查清各种往来款的性质、类型及形成的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分清责任,强化措施,依法清收,依法处理相关账务。

  第八章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管理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收入的管理

  1、各项收入中国家规定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要专款专用。收入与支出有对应的,要划清界限,避免相互挤占、挪用。

  2、其他收入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坚持“先收后支、量人支出、自求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依据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编制其他收入年度预算,纳入本单位的收入预算,实行统一的预算管理。其他收入要及时入账,统一纳入财务机构的财务管理,任何科室(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私设“小金库”,不得设置帐外帐,公款私存。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收入的管理

  1、财政补助收入的管理。财务机构汇总各科室(单位)上报的季度月份用款计划,分“款”、“项”来填写“预算经费请拨单”报同级财政部门。财务机构根据同级财政部门拨款,并结合事业计划完成情

  况、资金余存情况来拨款。

  2、拨入专款的管理。要按照专款的用途使用,不得挪用。财务机构在收到专款时分别设置账户,并单独组织会计核算。要按照拨款单位的要求,及时报送拨入款的使用情况和事业成果情况的报告,项目完成后专项办理报账手续,余款按照拨款单位的要求处理。

  3、事业收入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自己确定收费标准。按国家规定缴纳税款。使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取得的收入及时入账。

  4、各项收入都要统一纳入财务机构管理。各相关的科室(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帐外帐,私设“小金库”。

  第九章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管理

  第四十四条行政单位支出的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保证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开展的必须开支。

  2、加强经费项目使用情况分析,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3、严格专项支出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单独设帐、专门核算,及时监督资金支出、结算等情况。

  4、建立健全经费支出监督控制制度,依据经批准的预算和相关规定审核办理各项支出。

  5、有计划并结合实际业务进展安排资金使用,既要节约开支,又要讲求支出实效。

  第四十五条事业单位支出的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事业支出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2、勤俭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在各项事业支出之间保持合理的支出结构,要控制人员经费支出,增加公用经费支出,促进事业活动的不断发展。

  4、划清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一是达到基本建设额度的支出,报请相关部门从基建投资中安排,不得挤占事业经费。二是由个

  人承担的支出,不得由单位负担。三是不得将应列入经营支出的项目列入事业支出,也不得将应列入事业支出的项目列入经营支出。四是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不得计入本单位的事业支出。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制度由承德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本制度自年月日起执行。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严格问责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现就规范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属各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统称采购人)政府采购工作有关事项明确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强化责任意识,建立有效制衡的单位政府采购内控机制。

  1、落实应采尽采。

  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即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都应纳入政府采购。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资金,视同财政性资金;采购项目既使用财政性资金又使用非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的部分适用政府采购;财政性资金与非财政性资金无法分割采购的,统一适用政府采购。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而未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支付采购资金,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购项目由国家保密行政部门认定,采购人应及时报财政部门备案。

  2、严格依法采购。

  采购人要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依法采购理念,严格遵照《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开展政府采购活动,落实采购主体的相关职责。不得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拆分政府采购项目,不得违法规避政府采购程序。

  采购人应当严格按照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规定,依法实施政府采购。对集中采购目录以外且在限额标准以下的项目,采购人应当按照内部采购管理制度的规定自行组织采购。

  3、建立内控机制。

  采购人要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的原则,明确采购、财务、业务、资产管理、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相关部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岗位职责,分设需求制订、采购文件审核、组织评审、合同验收等不相容岗位,严格政府采购内部流程控制。

  采购人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履约验收管理、项目档案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采购人应加强对采购项目采购文件、采购合同、质疑答复意见的审核,相关文件应在本单位相对应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核后作出。

  4、建立纠纷处理工作机制。

  采购人应认真应对、妥善处理供应商询问、质疑以及举报案件,建立预防和沟通机制,依法化解纠纷,避免争议升级;采购人在处理采购纠纷时应当依法依规并充分征求本单位法制机构或委托律师的意见进行明确答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供应商的询问、质疑和举报,答复的内容不得回避供应商询问、质疑和举报的实质性内容。委托采购代理机构答复质疑的,须在答复意见书发出前进行书面确认。

  对供应商因答复不满意或未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答复而发生投诉事项的,采购人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对供应商提出的投诉事项进行处理。

  5、加强档案管理。

  采购人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妥善保管每项采购活动的文件和资料。对委托采购代理机构代理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活动完成后,采购人应督促采购代理机构将采购项目的文件和资料移交其归档保存。

  二、规范采购行为,健全透明高效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

  6、强化预算管理。

  采购人应按照“应编尽编”的要求在部门预算中编列当年采购项目的政府采购预算,落实采购项目资金来源、明确采购需求、细化采购品目至《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的最末一级。列入年初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采购人应严格按照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并依法对执行结果负责。

  采购人更改、调整已批复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品目、采购数量、预算金额或新增政府采购项目等,须在批准的部门预算支出总额内相应调整、追加政府采购预算,并填报《政府采购预算调整申请审批表》(附件一)。未纳入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或未进行调整或追加政府采购预算的,不得实施政府采购。

  年终未使用的政府采购预算和部门预算同步结转,预算指标被收回的,取消已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预算指标同意结转使用的,采购人按照结转后下达的政府采购预算执行,适用新预算年度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及公开招标数额标准。

  7、严格计划管理。

  采购人应根据经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适时申报政府采购计划和组织实施政府采购,政府采购计划的采购品目、数量、预算金额等内容应与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保持一致。

  采购人应当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包括项目建设规模、产品配置标准、产品技术参数和合理市场价格等。并根据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申报政府采购计划前详实编制完整、真实、合理、有效的采购需求。

  为保障需求制定的科学合理,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应当就确定采购需求包括且不限于在望城区政府采购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预算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重大复杂项目可以就确定采购需求在望城区政府采购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采购人采购工程及与工程相关的服务项目,以及财政部门认为应对项目预算进行评审的项目,应当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并根据财政投资评审的结论确定项目政府采购计划的预算金额。

  8、严格审批管理。

  政府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采购方式的,采购人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报经区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照财政部《政府采购非招标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第74号令,简称财政部74号令)规定要求,向区财政部门提交《长沙市非公开招标方式审批表》(附件二)及相应材料进行审查并上报,获市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采购人提出的申请理由应当充分,资料应当齐全,拟采用的采购方式应当符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所列情形。

  对公开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以及招标过程中提交投标文件或者经评审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供应商不足3家的政府采购项目,拟采用非招标采购方式的,采购人在公开招标程序结束后,按照财政部74号令规定要求,提交《望城区非公开招标方式审批表》(附件三)及相应材料报区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和区财政部门审批。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采购人应按《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财库[xx]119号)规定,向区财政部门提交相应材料进行审查并上报,获市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限制进口产品的,在报财政部门审核时,应出具进口产品所属行业市级主管部门意见和进口产品专家论证意见。

  9、规范代理行为。

  采购人纳入平台管理的项目,需要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竞争性磋商等采购方式的,采购人一律委托经财政部门登记入库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组织采购。采购人选择委托采购代理机构时应综合考虑委托对象的执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收费情况。

  采购人应当在项目采购计划下达后2个工作日内与采购代理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依法明确委托代理事项及项目履约验收的方式,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确认采购文件、推荐供应商、确认评审报告、确认中标(成交)供应商等采购人的法定职责不得委托采购代理机构行使。

  采购人应当在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的同时向采购代理机构提供明确的项目采购需求,代理机构依法依规对采购需求提出书面修改建议或意见的,采购人应当在规定时限内进行书面回复。

  政府采购项目代理服务费由采购代理机构向中标(成交)供应商收取的,采购人应在招标(供应商邀请)公告和项目采购文件中将代理服务费的限额和收取方式明确告知潜在供应商。

  10、规范专家抽取。除财政部规定的情形外,评审专家应从政府采购专家库中抽取,项目评审专家抽取人数应当符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重大项目或技术复杂、专业性极强的项目,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库难以满足评审要求的,由采购人提出申请,按照参加评审专家人数不低于1:3的比例推荐相应专业类型专家,经市财政部门审核后随机抽取使用。

  招标文件论证、进口产品论证、单一来源采购论证,不需在政府采购专家库抽取,自行委托的专家应当具备相应专业水平和相应资质。对进行单一来源采购论证的,项目预算在300万元以下的,项目论证专家人数为3人;项目预算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论证专家人数为5人。

  11、公平设定准入条件。

  采购人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第22条第一款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17条第一款的规定明确参与政府采购供应商的基本资格条件,法律法规强制规定或者为实现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而设定的条件才可作为特定资格条件。

  采购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供应商提供基本资格条件和特定资格条件之外的证明材料,不得将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以及生产厂商的授权等条件设定为供应商资格条件,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

  在依法实施非招标采购活动中,对外发布邀请公告或推荐供应商、资格审查、确定参加采购活动供应商和评审等环节,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12、严格采购文件审核。

  采购人应当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采购文件审核把关,并对采购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承担法律责任。采购文件不得指定特定供应商或者特定品牌产品,不得制定指向特定供应商和特定品牌产品的技术规格,不得以任何不正当理由限制和排斥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对实施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采用相应评标方法。技术、服务等标准统一的货物和服务项目应当采用最低评标价法;采用综合评分法的,评审标准中的分值设置应当与评审因素的量化指标相对应。

篇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和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要点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已经建立并完善,包括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制度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存在重复或冲突等问题。

  2.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包括控制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控制措施是否得当、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等问题。

  3.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包括信息及时性、信息准确性、信息共享程度等问题,同时还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沟通的顺畅性,包括信息传递的畅通性、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程度等问题。

  4.人员的素质和培训: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情况,包括人员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

  5.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等问题。

  6.资产管理与使用: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资产的登记与分类、资产的保存与保护、资产的使用与处置等问题。

  7.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经费的预算与执行、经费的使用与监督、经费的报销与核销等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1.文献资料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文献资料,如规章制度、文件档案、会议纪要等,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2.访谈法:审计人员可以采访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管理者等,了解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情况,同时可以获得一些实际案例和意见建议。

  3.抽样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部门或项目进行审计,从而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在不同部门或项目的实施情况。

  4.数据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财务数据、绩效数据等,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运行情况。

  5.现场检查:审计人员可以到行政事业单位现场进行实地检查,观察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6.对比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相关标准或规定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7.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通过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信息与沟通的流畅性、人员的素质和培训等方面,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

篇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2019-07-02摘要:?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保障单位权?规范有序、科学?效运?的有效?段,是单位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管理的重要举措。开展对?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有利于健全?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权?制衡,促进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平提?。?章论述了?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和重点,列举了审计程序和?法,并对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结果利?提出了看法。关键词:审计;内部控制;?政单位;事业单位?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单位通过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适当的内部控制措施,执?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达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资产管理安全和资产使?有效、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状况、能够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得到切实提?的?的,以对经济活动的风险得到防范和管理。?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主要通过审查单位内部控制的建?健全和有效执?,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健全性和执?有效性,揭?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规范?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保证单位内部控制的建?健全和有效。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发挥效?,必须考虑内部控制局限性的存在,因此,对?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将内部控制框架,作为审计关注的内容和重点。(?)单位遵循建?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原则情况主要审查单位是否遵循“全?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具体包括:1.遵循全?性原则情况。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和监督是否贯穿内部控制全过程,在制度设计上是否存在盲点和重?缺失,是否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控制。2.遵循重要性原则情况。内部控制是否在全?控制的基础上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是否关注经济活动的重?风险。在能够达到控制?的的情况下,是否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3.遵循制衡性原则情况。内部控制是否统筹考虑单位内部的部门和?员在各类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职责、分?和业务流程,是否就相互制约和监督形成机制。4.遵循适应性原则情况。内部控制是否因为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适时的单位经济活动调整和持续提?的管理要求,进?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适应单位的??实际情况。(?)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建?健全情况主要审查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是否建?健全,是否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从单位层?和经济业务活动层?进?全?、系统和客观评估。具体包括:1.定期风险评估制度建?情况。单位是否每年?少开展?次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是否因为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重?变化时,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重估。2.单位层?的风险评估情况。单位在进?此层?的风险评估时,是否对组织内部控制?作、建?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和?员、编报财务信息等??情况进?重点关注。3.经济活动业务层?的风险评估情况。单位在进?此层?的风险评估时,是否对预算、收?、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合同等??管理情况进?重点关注。4.风险评估结果的运?情况。单位是否根据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预警机制或风险预案是否建?,经济活动风险评估书?报告是否及时形成,单位管理层是否对报告及时进?研究,是否将报告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三)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措施适当情况审查单位在实际的控制活动中,是否能够通过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具体包括:1.实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情况。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根据关键岗位合理设置,是否根据不同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划分,是滞实施的适当的分离措施,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机制是否形成。2.实施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情况。是否根据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对重?事项是否实施集体决策或者会签。相关?作?员?使职权、办理业务是否在授权范围内。

  3.实施归?管理情况。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是否采取成?联合?作?组等?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统?管理,牵头部门或牵头?员是否确定,权责对等原则是否落实。4.实施预算控制情况。预算管理是否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对经济活动是否具有预算约束。5.实施财产保护控制情况。资产?常管理制度是否建?,定期清查机制是否得到执?,是否持续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是否有效保证资产安全完整。6.实施会计控制情况。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建?健全,会计机构建设是否按规定设置,会计?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平是否得到提?,会计?员岗位责任制是否明确,会计基础?作规范是否切实执?,会计档案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会计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告处理程序是否明确。7.实施单据控制情况。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是否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明确界定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设置的表单和票据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相关?作?员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8.实施信息内部公开情况。与经济活动相关信息是否建?健全内部公开制度,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式和程序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四)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实现信息有效沟通情况审查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运?过程中,和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是否能够确保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在单位内部之间以及单位内部与外部之间畅通和有效的沟通。(五)单位对内部控制监督情况审查单位是否结合??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否建?监督制度,是否明确相关机构和?员,是否开展常规、持续或者专项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纠正。?、?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法?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先从单位整体层?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调查了解,如果经初步评价内部控制?较可靠,则进?符合性测试,并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法。如果初步评价认为内部控制不可靠,或者进?符合性测试所需要的?作量?于因为符合性测试?减少的实质性测试?作量,则可以直接进?实质性测试。(?)调查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调查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进?测试和评价的前提,?的是找出内部控制各??的设置是否健全合理。调查了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利?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询问单位的有关?员、查阅单位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的相关资料、审查内部控制?成的凭证和记录、观察单位的经济活动、选择若?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和事项进?穿?测试等?式进?,并运??字说明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字说明与流程图相结合等?法对内部控制进?描述,形成审计?作记录。(?)对内部控制进?初步评价通过调查了解,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初步评价,以确定是否采取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健全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及其业务流程和?风险领域是否建?了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失控环节。合理性评价是分析内部控制环节是否设置合理、分?和职责划分是否适当、内部控制设置是否因为过细影响?作效率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等。经过初步评价,如果认为内部控制可以依赖,控制风险确定为可接受,则可以决定对内部控制进?符合性测试。(三)对内部控制进?符合性测试当决定依赖单位内部控制时,必须要对内部控制进?符合性测试,以获取审计证据,证实内部控制在被审计期间得到了有效的执?。进?符合性测试可以选?的?法有询问法、实地观察法、书??档检查法和重复执?法。不同的?法有不同的特点。询问法虽然不能获得可靠的证据,但是对于了解控制制度执?情况?常有?;实地观察法因为?临单位的?作现场,可以有效测试某些不留痕迹的控制,以及测试执?控制的到位程度;书??档检查法则是对抽取的账表据册以及其他有关?件资料,检查是否存在控制措施痕迹;重复执?法则通过重做业务,可以验证既定的控制措施是否被贯彻执?。对于不同类型的内部控制措施,书??档检查法是检查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措施的主要?法,实地观察法则是检查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财产保护控制等控制措施的主要?法,重复执?法则对检查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会计控制、单据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等控制措施不适?。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可能与预期不?致,因此将需要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审计?案进?调整。三、对?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结果利?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综合评价则是根据审计结果做出的,综合评价要做到明确、具体。要充分利?综合评价结果,结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单位提出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建议。(?)综合评价原则

  对单位内部控制综合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持谨慎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和控制效果进?深?地了解,以事实为依据,准确揭?单位管理中的风险状况。客观公正,就是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活动特点,以法律、法规和规定为标准,对发现的事实作出独?、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保持谨慎,就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予评价,保持稳健、谨慎的态度。(?)综合评价量化指标对单位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可选择从制度建?、制度执?和执?效果??进?量化。在制度建?情况??,可以选?内部控制制度完备率(实际建?的项数/审计问卷调查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建?健全情况的评价参考指标;在制度执?情况??,可以选?内部控制制度执?率(实际执?的项数/实际建?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00%)作为内部控制制度执?情况的评价参考指标;在制度执?效果??,可以通过重点分析,将审计查证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是否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导致,作为评价参考指标。当内部控制制度完备率达到95%以上,没有遗漏的关键控制点,内部控制制度全部有效执?,执?率达到100%的,可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执?情况良好;当内部控制制度完备率在60%以下,内部控制制度基本未严格执?的,可以评价为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不健全、管理混乱;若没有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评价为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三)综合评价结果利?要根据审计结果,将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汇总,对照?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具备的内容,肯定单位在内部控制??做出的成绩,指出薄弱环节、缺失环节和管理控制风险,具体分析这些问题产?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并进?步分析可以采取的措施,向单位提出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进?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和控制。参考?献:[1]财政部.?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Z].2012.[2]内部控制测评的技术与?法课题组.内部控制测评的技术与?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3]赵耿毅.?校领导?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作者单位:庐江县审计局)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被举报?档地址:

篇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博学笃行

  自强不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1、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运作和资源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定义、目的、重要性以及审计程序和方法。

  2、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运作进行全面、系统和独立的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合规性和效率。内部审计主要由组织内部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旨在提供有关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业务过程改进的建议。

  3、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

  博学笃行

  自强不息

  3.1评估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评估和管理各种潜在风险。通过审查组织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流程,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确定存在的风险,并提供改进措施。

  3.2评估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财务、管理和运营控制。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改进措施,以防止和检测潜在的错误和不法行为。

  3.3评估业务过程: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过程,包括流程的效率、准确性和合规性。通过审查业务过程,内部审计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措施,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效率和效果。

  3.4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内部审计可以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改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业务流程。这些建议和改进措施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并提高整体绩效。

  4、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博学笃行

  自强不息

  4.1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种风险。通过对风险管理措施和流程的审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减少潜在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4.2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财务、管理和运营控制。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资产安全。

  4.3组织效率:内部审计可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和效率。通过审查业务流程,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并解决流程中的问题,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4.4管理决策:内部审计可以向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提供有关组织绩效、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好的决策,改善组织的运营和管理。

  5、审计程序和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程序和方法:

  博学笃行

  自强不息

  5.1面谈: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面谈,了解他们对组织财务、管理和业务运作的看法和经验。这样可以收集到有关问题和改进措施的宝贵信息。

  5.2文件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组织的文件进行审查,包括财务记录、报告、合同和政策文件等。通过审查文件,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评估组织的合规性和财务状况,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5.3数据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组织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数据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异常模式和趋势,揭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5.4测试抽样: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组织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运作进行抽样测试。通过抽样测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评估组织的运作状况,并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6、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保证组织规范运作和资源有效利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业务过程,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内部审计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整体绩效,并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满意度。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的实施,并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推荐访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 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

版权所有:阿达秘书网 2016-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阿达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阿达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6028498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