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生态工作
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紫阳县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探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根据这一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新时代乡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聚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主要解决实现紫阳乡村振兴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何种产业的问题。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紧扣“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重点围绕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禽畜养殖、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打造林下经济,不断拓展富硒美食、民歌茶艺、电子商务、修脚足浴等新产业,探索出一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1、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茶叶是紫阳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唐代即为宫廷贡茶,清为全国十大名茶。立足紫阳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始终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2021年完成茶园改造2万亩,新建标准化茶园8427亩,培育机采茶园4000余亩,建成可视化溯源基地50个,全县累计建成茶园25.28万亩(其中:脱贫户有茶园11.3万亩);强力推动茶产业创新转型增效扶持政策,截止2021年10月,全县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认证(SC)茶企110家、规上企业28家、茶叶加工厂410个,建成1个县级茶叶交易服务中心,核准使用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31家、授权使用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41家,地标品牌辐射全县17个镇,12万人从事地标产业相关行业,开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调味茶等茶类40多个品种,富硒茶年产量达到9523吨,实现鲜叶产值23.5亿元,人均收入4930元。在全国各地的营销中心、直营店超过了1000家,产品销售辐射全国,和平茶厂、焕古庄园等企业的产品甚至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年综合产值超50亿元。使12余万茶农因茶致富,经过多年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形成“农户+基地+合作社”园区模式,紫阳富硒茶已经由传统地方产业发展到具备一定基础的现代优势主导产业,成为紫阳群众脱贫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2、强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既要千家万户参与,更需龙头企业带动。紫阳县现有茶叶企业400余家,通过重点培育和平茶厂、闽秦茶业等4家省级龙头企业,焕古庄园、秦巴山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全国知名品牌示范企业,形成了以区域龙头带动中小加工厂、中小加工厂链接农户的格局,已经建立起了支撑全县产业发展的企业群。紫阳境内生长的动植物是有机硒的天然载体。
着力推进“互联网+”模式,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线下向线下线上融合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农业产加销整体的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和精细化。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培育龙头电商企业5家。县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建成13个镇级电商服务站和14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打造电商产品开展紫阳富硒特产质量安全溯源54家。新开网店268家,京东特色紫阳馆和淘宝特色紫阳馆均已开馆运营;全年实现线上交易额4.6亿元。智慧物流中心已建成投入运营。电商扶贫已成为紫阳县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新路子。紫阳县先后荣获
“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县和扶贫试点县”以及“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紫阳县属全国两大富硒区之一,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全境,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赋予了紫阳茶“绿色、富硒、有机、无公害”的独特品质,为世界首个通过科学鉴定、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功效的优质富硒绿茶。
“紫阳富硒茶”是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膺第五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指定产品和十四运冠名产品、国家“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原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马德里注册国际商标”,入选《中国茶叶词典》的保健茶、第二批中欧互信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62.22亿人民币。
在打好茶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紫阳富硒茶对外宣传力度,按照“商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镇1个、示范村2个,连续三年荣膺全国茶业百强县,带动茶农稳定增收。
二、积极培育多元经济主体
培育多元经济主体,主要解决到底由谁来发展产业以及怎样更好的发展产业的问题。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开源公司等4家企业注入资金4350万元,1334户贫困群众与注资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筹集产业发展互助资金1.11亿元,为7279户群众发放借款6507万元。培育出蒿坪现代魔芋园区、红椿盘龙茶叶现代
农业园区、和平茶叶现代农业园区3家省级农业园区,开源公司带动3个镇12个村,2021年预计可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天和药业公司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带动板厂、铁佛两村种植中药材500余亩,还辐射带动全县7个镇、8个高山村。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00余个、家庭农场50余个、种养大户1000户以上,培养新型职业经理人1000人以上。建设富硒产业现代农业园区48个,通过集中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和林业园区,紫阳过去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得以改变,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2、鼓励在外创业的人士返乡创业就业。按照国家和省、市相关要求,抓好返乡创业就业各项政策宣传落实,做好信息对接和跟踪服务,形成良好营商环境。以农民工创业园为载体完善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承载吸纳能力,促进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尤其是动员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家乡创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3、健全机制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影响,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乡村劳动力、人才和其他资源要素长期、持续不断向城镇涌入。许多乡村一度荒芜,出现了大量的空壳村,由老弱妇孺留守。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出台,农村人才流失及农村衰落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政策制度是引导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风向标和助推器。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作为华北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应对水危机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支撑地,紫阳既承担着提供清洁水源的高度政治使命,又肩负着限制开发带来的制度变迁成本,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优势极为明显。近年来,紫阳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守生态红线,主动担当作为,按照守水有责、守水有效要求,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实施生态环保建设,紧盯垃圾、污水两大治理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警长制”,着力构筑汉江良好生态屏障,使汉江水质有效得到保护,汉江出紫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作为。借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坚持生态优先,突出做强做精支柱产业,紫阳在奋力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中迈出坚实步伐。
篇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生态工作
乡村振兴的核心
乡村振兴的五大核心内容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内容如下:
1、产业振兴: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解决好用地难、贷款难等关键制约,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健全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人才振兴: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3、文化振兴: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积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4、生态振兴: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5、组织振兴: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采取措施提高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落实农村基层干部相关待遇保障,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生态工作 衔接 振兴 乡村